六、七年級生,你為何不生氣?
92/9/20
最苦悶與挫折的世代
六、七年級生,你為何不生氣?
台灣年輕世代的工作條件不斷惡化,「薪資破壞」「高學歷低成就」成為
六、七年級生的共同苦悶,迫使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集體向現實投降。但
社會對年輕世代的污名化與歧視卻有增無減,年輕儼然成為職場原罪,成為雇
主提供理直氣壯的剝削藉口。告訴我,這是什麼天理?
我的女兒很喜歡《妖精的願望》這本童話,書中的大嘴妖精,專門在夜裏
偷吃小孩子的美夢,留下惡夢。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女兒嚇得嚎啕大哭
,直到故事結局,妖精改邪歸正,吃掉所有小孩子的惡夢,我女兒才破涕為笑。
在現實世界裏,台灣朝野的政客們,活脫是大嘴妖精的化身,吃掉了台灣
年輕人的生涯美夢。身兩個小孩的父親,我對他們的未來,心裏有無比的焦
慮。曾幾何時,嚮往逍遙與自由,厭惡權威和紀律的我,也變成一個管教嚴厲
的父親;我很清楚知道,台灣的下一代,不可能再有我們這一代的機會,異常
殘酷的生存競爭在等著他們,不從小努力,將來必定是惡夢一場!
然而,不只是政客群妖,社會偏見也同樣在戕害年輕人,特別是「名校至
上」的迷信,和「草莓族」的刻板印象。對於這些積非成是的偏見,我不禁要
問:年輕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名校情結日益嚴重
國內企業用人,究竟有沒有名校情結?今年幾家擁有大型民調中心的報紙
和雜誌,對企業界進行的問卷調查,結論都是「專業能力比名校重要」。但是
包括Career就業情報、104人力銀行在內,國內前四大人力業者,根據本身協助
企業徵才的豐富經驗,卻都口徑一致地指出,企業的名校情結日益嚴重。
問卷調查的局限性,在此表露無遺。就好比你去問任何一家企業,「請問貴公
司用人是否有性別考量?」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專業能力比性別重要」。沒有
一家公司會承認自己有性別歧視,正如同不會有任何一家公司承認有學校歧視
,但歧視卻無所不在。不知道本身的局限性,問卷調查就跟「科學」沒兩樣
,得到的不過是冠冕堂皇的表面說辭。唯有像Career就業情報這樣,實際為企
業辦理招募、真正在幫企業篩選履歷表,才可能掌握企業用人的內情。
都是教改惹的禍
十幾年前,我剛進大學時,經濟部長趙耀東點名批評台大學生,引起很大
的迴響。當時國內企業對於台大學生,普遍缺乏好感,寧可用逢甲大學畢業的
,也不願意用眼高手低、自大膨風、愛批評、忠誠度低的台大學生。
但是今天,這種刻板印象完全顛倒過來,在許多用人企業評價中,除了
「台成清交」四大名校之外,其他學校彷彿「萬般皆下品」(甚至大學念的
是後段班學校,研究所力爭上游考上名校,也會被認為「出身不正」)。
追究原因,在於荒腔走板的教改,製造出太多的野雞大學,以及國中程度的
所謂「大學生」。最起碼,名校學生還有品質可言,企業徵才當然湧向名校
,其實企業也是受害者!
二流學校,一流人才
不久前,一位父親在報紙的投書,令人非常難過。他的兒子在生物奧林
匹亞國際競賽中,得到不錯的名次,但是申請大學推薦甄試,卻被國立名校
擋在門外,因做父親的工作卑微,找不到社會賢達有力人士,兒子推薦
背書。愛子心切的父親深感歉疚,只怪自己不爭氣,耽誤了孩子的前程。
同樣地,看到台大法律系榜首,因家貧被迫改念軍校,你還相信台大
法律系學生,足以代表台灣最優秀的法律人嗎?看到警察學校的新生,有八
成同時考上國立大學,卻因家計因素而選擇當警察,你還相信國立大學的學
生,足以代表台灣所有的一流人才嗎?
我要給企業一個良心的建議:名校學生不盡如你們想得那麼好,非名校
學生也不盡如你們想得那麼差。與其擠破頭搶奪少數名校學生,不如像人力
資源界前輩徐振芳所說,「到二流學校,找一流人才」。台灣的大學入學制
度,日漸向優勢階級的利益傾斜,而把寒門優秀子弟排除在外;企業迷信名
校,不知錯失多少優秀人才!
人才多元化是潮流所趨
不談階級問題,從人才多元化的觀點,我也誠懇地建議企業,給非名校
的學生一個機會吧!我極欣賞L’OREAL的用人政策,這個全球最大的彩
妝保養品集團,從前在台灣招募行銷人才,主要鎖定台大和政大的商學系學
生,近年開始把觸角延伸到輔大等學校。L’OREAL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郭秀
君說得好,也許輔大學生在邏輯思考能力上,不如台大學生,但創意表現卻
令人驚豔。化妝品行銷需要的人才,一是有「農夫」般的組織與邏輯感,一
是有「詩人」般海闊天空的自由想像力,因此人才多元化,成L’OREAL
的政策。
引領潮流的跨國集團,用人政策這種轉變,值得國內企業深思。不妨試
想,一個公司,如果員工清一色都是台大出身,企業文化該有多麼貧乏?
年輕成為職場原罪
對年輕世代來說,比名校主義更甚的社會偏見,就是被貼上草莓族的標
籤,集體遭到污名化。有人甚至形容,台灣現在的就業市場,年輕成為一種
「原罪」。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現象,因年齡歧視的受害者,通常是中
高齡人士,但在台灣卻把矛頭指向社會新鮮人。
草莓族這個詞被濫用,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要破解這種年齡偏見
,我們不妨從字源學下手。其實草莓族最早是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
,在民國80年提出的,而相關文章集結成書,出版距今也超過10年了。
但翁董事長所謂草莓族,原意根本並非現在的六、七年級生,而是指當
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亦即現在的五年級生。他們做「後嬰兒潮世代」,
不論是價值觀或工作觀,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現明顯的裂變。這種現象並非
台灣所獨有,當時美國所稱的「X世代」,日本所稱的「新人類」,韓國所
稱的「386世代」,跟台灣的「草莓族」一樣,指的都是1960年代出生者,他
們所反映的世代差異現象,當時曾在全世界激起熱烈討論。
五年級工作倫理最差
以台灣為例,當五年級生是職場新鮮人時,躬逢泡沫經濟的鼎盛期,
「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從金融業到科技業,也正值全面起飛的階
段,幾乎每個老闆都在頭疼招不到員工,大學生根本不愁出路,就業市場
是「事求人」而非「人求事」。當時的五年級生,最嚮往的是金錢投機,
走捷徑致富,而非踏實找份正當工作。即使有工作,也把跳槽當成家常便
飯,反正有太多工作機會等著你。在台灣所有世代中,五年級生的機會之
多,堪稱空前絕後;但工作倫理之差,也堪稱空前絕後(至少他們20多歲
時是如此)。翁董事長當時提出草莓族的批評,可說是一針見血,有先見
之明。
草莓族標籤張冠李戴
但曾幾何時,草莓族交棒了,變成六、七年級生的專有名詞,以及媒體
炒作世代議題時,現成的廉價標籤。十幾年前提出的觀念,被當成最新觀念
抄襲使用,泛濫在當前媒體報導中,這除了說明台灣媒體的不用功,和缺乏
歷史認識外,還說明了什麼?媒體有關六、七年級生的報導,幾乎都是刻板
印象的重複,用想像代替實證。更荒謬可笑的是,我經常看到跟我同齡的五
年級主管,用草莓族的概念,數落六、七年級生的不是,卻忘了自己其實才
是第一代草莓族;今天你們用來指責六、七年級生的話,難道不覺得似曾相
識——從前四年級世代,不也用同樣的話指責你們嗎?
媒體論述助長世代歧視
我並非全盤否定草莓族這個概念的適用性,但是用在六、七年級身上時,有
幾點必須提醒:
1. 不要把六、七年級生想像成異類人種,他們和五年級主管的差別,只
在於五年級是第一代草莓族,六年級是第二代草莓族,七年級是第三代草莓
族而已,本質並無差別,更談不上「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五年級主管認為
自己所屬的世代很OK,憑什麼認六、七年級生不OK呢?
近來媒體流行炒作五年級與七年級的世代矛盾,渲染職場「舊人類」與
「新人類」的戰爭。姑且不論其中有多少媒體自導自演的虛構成分,我要強
調的是:五年級沒有那麼舊(才不過10年前,他們也是令主管頭皮發麻的X
世代!)七年級也沒有那麼新,把他們當成兩個不同「人種」,只會助長用
「非我族類」的另類眼光看待七年級,助長對七年級的世代歧視。
年輕世代工作條件惡化
2. 同樣的草莓族現象,在不同世代身上,有不同的社會成因。以企業最
受不了的高流動率來說,五年級生在新鮮人時期,就業市場提供大量跳槽的
機會與誘因,所以當時最流行的口號是:「我還年輕,心情還不定。」
但六、七年級生的常換工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們所面臨的處境,
是工作機會在「量」和「質」的雙重衰退。以「量」的銳減來說,六、七年
級生現在幾無選擇工作的餘地,能夠有頭路就算萬幸了,工作不符合志趣者
比比皆是。再者,除了科技業外,開放給新鮮人的工作機會,「質」也每況
愈下,薪水少、操勞度高、職業形象低、沒專業可言……,工作條件不斷在
惡化,而研究生降格搶大學生的工作,大學生降格搶專科生的工作,「向下
補位」也成為通則。
整個六、七年級世代,都彌漫在「高學歷,低成就」的苦悶氣氛中。在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國立大學經濟系學生只要拿著教授推薦信,就可以到當
時雨後春筍般開放成立的新金融機構,謀得研究分析的工作;現在國立大學
經濟系學生,能夠在街頭推銷現金卡就算不錯了。
高學歷從事低專業工作
勞動者的去除技術化(de-skilled labor),這個社會學的陳年觀念,在六
、七年級身上,得到奇異的印證。它原本指20世紀初期,生產線制度誕生後
,勞動分工愈切愈細,工人只要重複簡單的動作即可,不再需要具備完整的
技術,技術勞動者失去用武之地,而被無技術勞工取代。如果你以現在是
知識經濟,這套理論已經過時,不妨去看看現在六、七年級生中,有多少碩
士冒著日曬雨淋在當業務員,有多少大學生在辦公室擔任雜役,有多少專科
生靠著按時計酬的零工維生,工作幾乎沒什麼專業可言,你一定會對「勞動
者的去除技術化
」有新的體認。
如果接受高等教育,換來的是這款出路,誰不會有深沉的挫折感?當社
會抱怨六、七年級生不能吃苦抗壓,對工作失去熱忱,對組織缺乏忠誠,有
好機會就想走人,而給他們草莓族的稱號時,可曾回過頭來想,這個社會給
六、七年級生的是什麼樣的工作條件?
同情理解取代盲目責難
歸咎到他們個人素質的問題。
六、七年級生另一個常被點名的草莓族現象,是「罵不得,難管教」。
換個方式來說,其實就是「不服從權威式管理」。現在台灣政治走向民主化
,學校教育走向民主化,家庭教育也走向民主化,企業無法自外於這樣的大
環境,主管就應該學習新的管理模式。權威式管理受到挑戰,是主管自己出
了問題,不是六、七年級員工有問題。
向現實投降妥協的一代
3. 勿把草莓族當成六、七年級生的全稱。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世代,
像六、七年級這麼兩極化,不論能力或態度都如此。他們的碩士比例居各世
代之冠,但不少大學生卻只有國中程度;他們不乏養尊處優的草莓族,卻也
有更多人充滿危機意識,知道現在新鮮人行情差,不管工作再怎麼苦,薪水
再怎麼低都願意接受。
正如G. H. Elder在《大蕭條的孩子們》
(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這部經典著作的描述,
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對年輕世代最明顯的烙印,就是價值觀轉成極度的現
實主義,他們對人生的最大期望,在於掙取一份有保障的收入,變得非常能
吃苦耐勞,並把工作看成人生第一要務。台灣經過這幾年苦日子,六、七年
級生也開始出現同樣轉變。
不只是我自己的感覺,不少主管級的朋友也都提到,他們手下有些年輕
部屬,認真打拚的程度及配合度之高,看在眼裡實在不忍心,也有些慚愧,
回想自己還是菜鳥的時候,也沒有這麼認真過,好在自己「早出道十年」,
否則如何能忍受這種操勞?朋友們的共同感覺是,前幾年確實經常遇到令人
傻眼的草莓族部屬,但這幾年已有所改觀:年輕世代的憂患意識變得很強烈
,唯恐失去工作;而社會對年輕人的負面偏見加深,更讓他們失去自信,唯
有加倍賣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薪水減半,工作加倍
媒(霉)體有關草莓族的報導,都在傳遞「員工囂張,主管受氣」的印象。
但事實真相是國內就業市場上,六、七年級差不多快要淪為最弱勢、
bargaining power(談判本錢)也最差的族群。一位人資界的朋友告訴我,
他所接到的履歷表中,有些社會新鮮人甚至乞求8,000元月薪即可。
新鮮人的勞動條件不斷惡化,「薪水減半,工作加倍」,成為年輕世代的
夢魘。我還聽過到一個真實故事:某位主管定期公告收到××封履歷表,警
告手下的年輕員工,誰要是不聽話,外面已經有××人在排隊等著接你的位
子了!(這不正是馬克思的「產業預備軍」理論的現代翻版嗎?)
【請保留小字】有太多六、七年級生,淪為高學歷的廉價勞工,而且被吃
得死死的,任操任勞任磨,如果還要被扣上「草莓族」的帽子,雇主未免
占了便宜還賣乖吧!
理直氣壯的剝削藉口
草莓族已經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在實際影響六、七年級生的命運。
它成為雇主理直氣壯、赤裸裸剝削年輕世代的合理藉口:「你們素質這
麼差,我雇用你們已經是施恩了,憑什麼跟我談條件?」
台灣已經進入「薪資破壞」的時代,你或許渾然沒感覺,因為首當
其衝的受害者,都是六、七年級的新進員工。你知道過去幾年內,有多
少行業的新鮮人起薪被腰斬?有多少行業的起薪逐年打八折?有多少行
業的起薪倒退回10年前的水準?在中南部地區,甚至有些新鮮人的實質
薪資,已跌到法定最低基本工資之下!容許我給媒體朋友一個忠告:在
處理六、七年級生的題材時,希望以哀衿之心,多瞭解他們的痛苦,
不要把他們妖魔化(demonize),成為剝削的幫兇而不自知。
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
我認為,台灣年輕世代最深的隱憂,並非草莓族現象——如果草莓
族意味著和職場需求脫節的話——而是恰好完全相反,在於他們向現實
就業壓力集體投降,失去了夢想的勇氣,不敢再為理想去冒險,只想找
一份安穩能糊口的工作,徹底庸俗化、現實化、短淺化。
當我看到政府將「就業學程」引進各大學,以打通學校與企業間的
「最後一哩」(last mile);當我看到年輕人從學生時代,就紛紛有計畫
地打工實習,為日後找工作鋪路;當我收到許多高中的邀請,從就業市
場觀點提供高中生選組的建議時,我的心情是很複雜的。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要追求宇宙的精神」,這句曾經響徹
雲霄的學運口號,在當前青年失業率高漲的時空下,像是不切實際在唱
高調;誰都不能否認,協助學生順利就業,已成為大學教育不可推卸的
基本責任。但儘管如此,我相信有一個道理並沒有改變:如果大學完全
為就業市場服務,如果大學生讀書只是為了找工作,完全現實功利主義
化,將對台灣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集體庸俗化的危機
Robert J. Shiller在《新金融時代》這本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見
解。他指出,面對經濟風險時,人們往往做出保守的決定,寧願放棄潛
在的機會,以避免失敗帶來的衝擊。教育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因為
害怕失業的風險,大學生會選擇主修最安全的科目,而不敢選擇最能發
揮自己才華的特殊科目。Robert J. Shiller強調,這種避險行為,將造就出
一大群成就不高的年輕人,更將使社會缺乏積極求新求變的精神,嚴重
挫傷整個社會的創造力。
「高風險才有高報酬」,是所有投資的通則,金融商品投資如此,
自我教育投資也是如此。看到這麼多優秀的年輕人,爭相報考「鐵飯碗」
的軍警學校;看到對數理毫無興趣的高中女校生,大批選擇就讀理組,
我很憂心在失業的威脅下,年輕人變得目光短淺,一心只想學習當前的
熱門專長,進當前最熱門或較有保障的行業,放棄了青雲之志,不敢鼓
動夢想的翅膀,冒險追求更高成就。這不但是國家社會的損失,也是他
們個人無可彌補的損失。有朝一日回顧自己當年的選擇,因為貪圖安穩
而放棄理想,就這樣庸碌過了一生,將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讓年輕人活在希望之國
我非常推崇村上龍的《希望之國》這部小說,扉頁開頭第一句話就
寫道:「這裡(日本)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書中描
繪日本經濟持續沈淪,年輕人的生涯道路崩壞,從小被教導的「考進一
流的學校,進一流的公司做事」,完全失去了意義,因為即使一流企業
,也在拚命裁員,而學校也不能再為年輕人做什麼了。這終於演變成中
學生大規模集體棄學,青少年用自己的方法尋找出路。其中一個叫做
ASUNARO的團體,透過網路操縱日本金融,攫取驚人財富後,帶領數
十萬名青少年集體遷居北海道,在那裡建立他們的烏托邦獨立王國。
【(因此這本書的全名是《希望之國的Exodus(出埃及記)》】
多給年輕世代一點機會吧,讓他們在希望的國度裡,有夢想的勇氣
和自信。比起上一代,他們受過更高的教育,有更寬廣的國際觀,更多
元化的創意,資訊運用能力也更強。請拋開草莓族的成見,學著多欣賞
他們的優點吧。還記得大嘴妖精的故事嗎?企業和媒體的朋友們,大家
共同來吃掉年輕人的惡夢吧!(92/09/20)
文章轉載自:CAREER 總編 贓聲遠部落格
http://blog.career.com.tw/managing/default_content.aspx?na_id=100&na_toolid=401
此篇文章主要闡述第一代草莓族非六七年級生(psl7634按)
但六年後的文章...這是政治迫害嗎?(psl7634按)
工作送上門,大學生竟然不要?
98/6/1
工作送上門,大學生竟然不要?
為搶救青年失業,政府大手筆投下近300億元,推出「培育優質人力促進
就業計畫」,其中最重要的項目,就是全額補助最近3年畢業的大學生到
企業實習1年,薪水由政府買單。對企業來說,這等於政府免費奉送勞工
上門,拿到1個名額就可省下30多萬用人成本,因此無不卯足全力爭取員
額。而對青年來說,34,000個工作從天而降,這是何等寶貴的機會啊!
雖然政府補貼的薪水只有2.2萬元,但許多企業都會酌情加碼,只要實習
期間表現良好,1年後轉為正職人員的機會很高。
然而,對照於企業界的一頭熱,社會新鮮人的反應卻異常冷淡,許多學
校從教育部拿到3、4百個名額,前來申請者卻只有100多人,況且不見得
每一個人企業都會用,最終媒合成功的只有寥寥數十人。青年世代不是
對就業充滿焦慮嗎?不是常抱怨學校和政府害他們沒工作嗎?為何工作
送上門了,申請者竟然如此冷清?真是怪事!
對名校生來說,由於不難找到比2.2萬元更好的工作,而且絕大多數畢業
後選擇先升學,對這項企業實習方案不太熱衷,還算情有可原。但是就
連一些排名落後的學校,學生也興趣缺缺,寧可在家裡待業,這就令人
感到不解了。
有一所在大學指考排名吊車尾的學校,附近的太陽光電廠提供了數十個
企業實習機會,該校竟然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出申請,因為學生很排斥需
要穿無塵衣的工作。類似這種挑三揀四、嫌棄挑剔的現象,在各校都層
出不窮。恕我說一句重話:你們以為自己是誰啊?不照照鏡子,企業肯
給你們機會,已經很抬舉你們了,你們哪裡有挑工作的資格!
由於教育部在實習名額分配上,是以各校畢業人數多寡作為標準,不管
學校排名好壞都雨露均霑,有些企業搶不到一、二線大學的學生,只好
打破慣例招收三、四線大學的學生。「程度真是差到不可思議!」一位
用人主管面試過幾個人之後,坦白表示有不少後段班的大學生,就算政
府免費送給企業,企業也不想用,因為底子太差、沒生產力可言,而且
什麼都得從頭教、爛攤子收拾不完。
這位主管說,「有人抱怨政府把青年當成廉價勞工,2.2萬塊錢就賣給企
業當實習生,我認為其實給1塊錢薪水都嫌太多,許多大學生鬼混得太凶
,對企業的貢獻根本是負值,應該是他們倒貼薪水給企業才對。」
如果青年求職還是如此挑剔,政府給了救生圈也不用;如果青年世代不
力求上進,程度低落到免費奉送企業也沒人敢用的話,即使有朝一日景
氣回春,台灣青年失業率也不可能下降!
文章轉載自:CAREER 總編 贓聲遠部落格
http://blog.career.com.tw/managing/default_content.aspx?
na_id=623&na_toolid=401
psl7634的結論:
我的看法是...
六、七年級的父母,也就是所謂的四、五年級。
他們的小時候適逢戰後、殖民統治後期新年代,幾乎所有事情都要從頭
開始,所以小時後很苦,等他們長大後經濟起飛,工作機會多,或許是
因為小時候苦過,所以對於有如雪片般飛來的工作,當然只想挑高薪又
輕鬆的工作,如有人引誘跳槽,那也很自然的做不久,正因如此,四、
五年級才被稱為『草莓族』。
而來到了六、七0年代的經濟穩定,所以我們從小自然幾乎沒有機會吃到
苦,也因此抗壓性較弱,當六、七年級生碰到四、五年級生的主管,自
然會被投射你本來就該會的眼光,畢竟他們小時後辛苦努力的記憶還在
腦中徘徊,想著我小時後可以你為什麼不行?但是他們似乎忘記時代已
經變遷,抗壓性弱也並非完全是自己所願意的,也有一半的責任必須歸
咎於四、五年級的父母和社會所影響。
更何況『草莓族』一詞正是他們所發明的,他們是好高騖遠的草莓,我
們是抗壓性弱的草莓,似乎相比之下沒有哪一方比較利害,只是他們較
年長經驗多罷了!
當然,是不是草莓,這也要看家教影響,我自認很獨立,什麼事情都願
意低下頭去做, 這類努力的人不在少數,所以把『草莓族』貼在所有六
、七年級身上實在是莫須有的罪名忘記哪個名人說過,『工作-上要能頂
天,下要能進糞坑』。我覺得大家可以做個小試驗,撇開衛生問題不說
,你自己家的馬桶你敢不敢用菜瓜布刷,中階就是個人宿舍的,進階就
是公司的,這是一個心理上的突破,如果你能突破這道牆,我想怎樣大
的壓力你都能適應 (時間長短問題,長久下來抗壓就慢慢變高了,畢竟
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著長大!)
再來,能屈能伸是好事,但是自己的權益一定要顧,否則最後吃虧的是
自己!政府所規定的時薪高低、勞工保險等權益絕對不能讓他睡著。
沒有什麼鄉下時薪就可以比較低或是這一行大家都沒勞保(例:早餐店)的
理由,規定就是規定,沒有妥協的空間,資方要賺錢,勞方就不用吃飯?
或許有先人想說剛入行吃點虧沒關係,反正是學東西。資方就是咬著你
這點!菜不敢說話,所以就吃定你了。我妹寒假有在早餐店打工,時薪
85,過年過節也沒有加倍就被我唸了一頓,我爸的觀念是錢不重要,重
要的是學習,但是大家都這麼想的時候就會破壞了行情,等到你是老手
想要賺多一點時,老闆就跟你說這個薪水已經好幾年了,不想做就滾吧!
你覺得少5元10元沒差,但是漸漸的就會影響到別人,通膨日益嚴重,錢
都變小了,該爭取和維護的自己都不去顧,難道還要期望政府補助嗎?
所以大家要齊心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權益和利益!
最後談到第二篇文章,臧主編不知道是不是有被洗腦還是受到政治
迫害?反倒是幫政府和企業數落起年輕人來了!大家都知道鐵支和
E04常睜演說瞎話,企業實習計畫真有這麼好?搞的一堆沒有和政府
簽約的公司也在拿計畫來把22K合理化,文中說的好聽,工作一年後
表現良好有『機會』獲得留任,假如我是雇主,為了所謂的成本考量,
我一定不會再用你,你以後升了要加薪,對公司反而是個負擔,而之
前的裁員,拿一個薪水6萬的老員工來說或許他真的很打拼,生產力
也不錯,一個人可以做3個人的事情,但是實質上還是有限,我不如
把他炒了,然後請3個22K,儘管素質良莠不齊,但是他們可能可做
8個人的量,反正1年後吃乾抹淨,再換新的22K,這樣...受惠的真的
是我們嗎?根本是官商勾結下的產物,拿來搪塞人民工作機會多,
失業率降低的濫東西。
======轉錄自批踢踢-PT板-psl7634 (大毛)======
改格式累死我了.......老爸又一直煩.........e04